今天想聊聊我最近折腾的一件有意思事儿——按我妈当年怀我时的老法子做月子餐。这事儿说起来还是上周天去看我妈才起的头儿,老太太翻箱底掏出本发黄的小本子,里面鬼画符似的记满红笔蓝笔的字儿。
第一步:翻箱倒柜找线索
接过本子我就蹲在阳台上开始扒拉。纸都脆了,得用手指头轻轻捏着边角翻。翻到1986年8月那页才看见重点——标着"小米"俩字的地方被我妈用红笔圈了三圈,底下歪歪扭扭写着:
- 整粒黄小米(带壳的,说吃着香)
- 土鸡蛋(后面还画了个母鸡)
- 村口老张磨的黄豆粉
- 晒得发黑的红枣(写了仨字:得去核)
第二步:照着单子搞材料
大清早我就直奔菜市场找带壳小米。结果跑了五个粮摊,老板都摆手:"现在谁还卖带壳的?脱壳的要不要?"硬是托郊区亲戚从种地老头那儿抠出来两斤。黄澄澄的小米粒裹着灰扑扑的壳,活像小土疙瘩。
土鸡蛋倒是好弄,菜场拎一篮就行。黄豆粉折腾人——超市买的太细,我妈电话里骂咧咧:"那是冲豆浆的!得自己炒豆子拿擀面杖碾!"得,翻出落灰的炒锅,小火炕着黄豆,满屋焦香时关火,豆子倒进保鲜袋抡起擀面杖咣咣砸,汗珠子砸地板上才勉强搞出一碗粗喇喇的粉。
第三步:上灶台开整
按我妈指挥先拿刷子把小米壳搓掉,洗三遍水还浑。淘米水倒进小盆澄清,我妈电话喊:"别倒!留着浇花!"行,窗台绿萝今天喝古董水。
抓一把带壳小米扔进砂锅,红枣撕碎去核扔进去,倒水时我妈又在电话里吼:"多加两瓢!怀你的时候饿得快!"小火慢熬一个钟头,锅里咕嘟着冒泡,拿木勺一搅和黏糊得挂勺。这时候撒黄豆粉进去搅和,香气"呼"地冲起来,打两个土鸡蛋搅成蛋花。
第四步:亲测体验
端碗汤吹着气嘬了一口,嗓子眼立马被糊住!米壳渣渣扎舌头,土腥味混着焦豆粉直冲天灵盖。硬着头皮灌了半碗,撑得胃里沉甸甸直打嗝,太阳穴都冒汗——好家伙,这比预制菜顶饿多了!
夜里躺床上还琢磨,这粗剌剌的玩意儿补不补营养不知道,反正半夜三点都不带饿的。
折腾这一趟算整明白了:老太太们哪懂什么营养配比!小米带壳压饿,黄豆补力气,鸡蛋红枣算硬通货——那个年代怀娃,吃饱顶饿就是硬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