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今天正好有空,就跟大家唠唠我当初搞试管婴儿时候,了解到的那些关于胚胎种类的事儿。这东西,一开始听着头大,什么鲜胚、冻胚、囊胚的,医生一说我就懵。后来自己一步步走下来,才算是大概搞明白了。
刚开始接触:啥是鲜胚?啥是冻胚?
我记得取完卵,也取了我老公的精子,实验室那边就给配对。配成了受精卵,就开始在培养皿里养着。医生告诉我,这小东西会长,会分裂。养到第三天,那时候就能看了,医生管这叫卵裂期胚胎。这时候如果我的身体条件当时就适合移植,就可以直接把这个第三天的胚胎放回我肚子里,这就叫移植“鲜胚”。
但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像我当时,取卵之后身体反应有点大,医生觉得马上移植可能效果不或者风险高点。或者说,我们想多攒几个“种子”以后用。这时候,实验室可以把胚胎继续养,养到大概第五天或者第六天。这时候的胚胎形态就不一样了,更大了,医生管它叫“囊胚”。
医生说,能长到囊胚的,一般都是比较“强壮”的,算是经历了一轮自然筛选。这些囊胚,如果当时不移植,就可以用特殊的技术冷冻起来,存着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冻胚”。等我身体调理好了,或者我们想移植的时候,再把它们解冻,然后放回肚子里。
胚胎还有好赖之分?
对,这事儿也挺折磨人的。实验室那边不光是养着,还得给这些胚胎打分,评个等级。主要是看它们长得“漂不漂亮”,也就是形态好不好。
医生给我解释过,他们会看几个方面:
- 细胞分裂得匀不匀称:是不是大小都差不多。
- 有没有碎片:就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“垃圾”,碎片越少越
- 到了囊胚阶段,看得更细,还要看内细胞团(将来发育成宝宝的部分)和滋养层细胞(将来发育成胎盘的部分)怎么样。
虽然不是说等级高的就一定成,等级差点的就一定不成,但这确实是个重要的参考。当时拿到胚胎报告,看着那一串评分,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,就盼着能有几个“优等生”。
我们咋选的?
结合我当时的情况,取卵后有点过度刺激的反应,医生不建议马上移植鲜胚。而且我们也希望能养到囊胚阶段,看看哪些胚胎更有潜力。我们是把所有配成的受精卵都努力往囊胚养。
的结果是,有几个成功长到了囊胚阶段,质量看着也还行。我们就把这些囊胚全部冷冻起来了,成了“冻胚”。然后我就安心调理身体,过了两三个月,身体状态恢复得差不多了,才去医院做的冻胚移植。
整个过程,真是挺熬人的。从一开始啥也不懂,到后来天天盼着胚胎报告,琢磨着这些鲜、冻、好、坏的,也算是亲身经历了一遍。现在回想起来,虽然过程曲折,但搞清楚这些,心里多少有点底,知道医生在干嘛我们在经历什么,也算是没那么焦虑了。分享出来,希望对有同样经历的朋友有点点帮助。